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| 繁體版 | En | 无障碍阅读 长者模式

走进黄帝陵 探寻中华文化根脉

首页>新闻>陕西要闻

走进黄帝陵 探寻中华文化根脉

时间: 2024-05-06 06:45 来源: 陕西日报

桥山巍巍,沮水汤汤。4月的黄帝陵,垂柳绿意正浓,百花吐露芬芳。每年4月,黄帝陵迎来它一年之中最美的时节,还有前来拜谒的海内外中华儿女。

相传,黄帝乃少典之子,姓公孙,名轩辕,有土德之瑞且活动于黄土高原一带,故号黄帝,被后人尊为五帝之首。在后世的不断传说演化中,黄帝集人、神于一体。

“黄帝带领部族所展现的自强不息、锲而不舍、万众一心的奋斗精神,奠定了中华民族创造、奋斗、团结的民族精神之基。黄帝因此被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。”陕西省轩辕黄帝研究会副会长苏峰说。

位于桥山之上的黄帝陵是中华民族人文初祖黄帝的陵寝所在地,也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,是海内外中华儿女景仰的圣地。

黄帝陵景区包括黄帝陵园和轩辕庙两个景点。轩辕庙坐落于桥山东麓,始建于汉代,是供奉和祭祀轩辕黄帝的场所。轩辕庙前就是入口龙祖广场,地面由5000多块天然河卵石铺砌而成,寓意黄帝率领先民草创5000年悠久灿烂文明的艰辛。沿中轴线而入,依次为轩辕桥、龙湖、龙尾道。登上95级台阶的龙尾道便是庙门,为仿汉风格的花岗岩建筑。

进入轩辕庙,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黄帝手植柏。“这株柏树苍劲挺拔、枝叶繁茂,粗壮的枝干上可见规整的纹理,柔韧丰富的根茎深入大地。相传这是黄帝亲手栽种的柏树,树龄达5000余年,如今树高19.3米,下围足有11.6米。”黄帝陵景区讲解员刘盼介绍,“1998年,中华名树公选养护委员会将此树评为中华百棵名树之首,称之为‘世界柏树之冠’。”

穿过轩辕庙人文初祖殿,便来到祭祀大院。祭祀大院包括祭祀广场、三出阙、轩辕殿、角楼,由著名建筑师张锦秋设计,建筑气势恢宏。每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活动就在这里举行。取“天圆地方”之意的轩辕殿中央,矗立着黄帝的石刻浮雕像,造型生动,与轩辕殿氛围相协调,令人心生崇敬。

沿着谒陵路,登谒陵神道,过下马石,便来到了黄帝陵园。进入陵园后,左侧便是青砖黄土、风貌古朴的“汉武仙台”遗址。穿过棂星门便能看到黄帝陵冢的祭亭,亭中央所立石碑镌刻着由郭沫若题写的“黄帝陵”三个大字。黄帝陵冢,高3.6米,周长48米,陵冢外观古朴,保持着最原始的风貌。逆时针绕陵一周的祭祀礼仪,有时光倒流、追昔怀古、缅怀祖德之意。史书记载,公元前110年,汉武帝刘彻率领大军北巡朔方,凯旋时祭黄帝于桥山。从此,在黄帝陵祭祀黄帝成为悠久传统。

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,在前来拜谒祭祀人文初祖轩辕黄帝时都会栽种柏树。如今,桥山之上,保留了目前全国面积最大、保存最完整、最古老的柏树群。这里有8.3万余株古柏,其中树龄超过千年的柏树有3万多株。年复一年,桥山古柏群有了“侨胞林”“侨心林”“思源林”等越来越多的新成员。

黄帝陵的保护历史久远。自汉代轩辕庙建成以来,历朝历代多次进行保护与修缮。新中国成立后,党和国家更加重视对黄帝陵的保护和建设,先后通过两次整修让黄帝陵在规格布局、景点建设、生态保护、环境优化等方面有了根本性改观。

“1959年至1961年,先后整修了人文初祖大殿、诚心亭等建筑,建成较为完整的陵庙体系。1961年,黄帝陵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”黄帝陵保护管理服务中心规划建设科副科长张常胜介绍,“1992年8月,黄帝陵一期整修工程启动。2003年1月,二期整修工程启动。2004年3月,主体工程竣工。这次历经多年的整修工程,是黄帝陵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整修,但黄帝陵的维修保护工作并没有就此结束。2006年以来,古柏防火视频监控系统、轩辕庙碑廊工程、古建筑翻修彩绘工程、古柏防火墙工程、印池公园综合治理等20多项工程先后完工,让黄帝陵作为中华民族祖陵圣地的气势和底蕴愈加凸显。”

“黄帝陵是中华儿女‘寻根、溯源、凝心、铸魂’的民族圣地和精神家园。前来寻根祭祖的人们所表达的,是追根溯源的民族认同、血脉认同、文化认同,也是对整个民族文明的崇拜。”苏峰说,“庄严肃穆的黄帝陵将继续见证时代发展,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力量。”(记者:王婕妤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